找到相关内容117篇,用时17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当代南传佛教大师(五)

    就是正念的四个面貌:身念处、受念处、心念、法念处。值得注意的是一个人若于禅修中专注某一方面的观察,并不表示排除其它三方面的正念,它只是表示这其中的一方面是观察的主要对象而已。  根据莫哥西亚多的教法,...我们愈来愈了解这些品质时,我们一旦注意到其中一方面,其它方面也将会被注意到,虽然它们不是被观察到的对象,但四个念处是同时存在的,而且它们的生起、消失也都是同时进行的。  为什幺莫哥西亚多选择强调心念?...

    杰克·康菲尔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83242095.html
  • 禅修鸟瞰

    想到过去快乐的事、痛苦的事,想到明天要考试、要做工,心里就不舒服;想到要玩,心里就快乐,此即心的受。   “受念处”有了基础后,就开始修“心念”,觉察心的生灭。宁静的心,很容易观察到自己念头的生灭、...身念处”成就可证得“须陀洹果”即第一果;“受念处”修行成就可证得“斯陀含果”第二果;“心念”修行成就可证得“阿那含果”第三果;“法念处”修行成就可证得“阿罗汉果”第四果。所以如以证阿罗汉、了生死为...

    郑振煌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63650232.html
  • 觉意三昧与四句无生门

    、法、精进、喜、轻安 (猗)、定、护”的七觉意。  复次,七觉分被此处所说的一念心消化了,将一切圣道诸法都消融在一念心之中,这就是《大智度论》卷十九所说的“观心念”的课题,与后来天台佛教觉意三昧的观心法门有很大的类似性。《大智度论》卷十九说:   菩萨云何观心念?菩萨观内心,是内心有三相,生、住、灭。作是念是心无所从来,灭亦无所至。但从内外因缘和合生,是心无有定实相,亦无实生住灭,亦不在过去...

    赖贤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33359901.html
  • 六妙门修法(二)

    心念之时兔角是不可能产生的,所以不是他生。假如是共生的话,正如前面所说,各无能生的主体,又怎能从共和中而生呢?(注意:前面的二心并生,在此应改为二境并生)假如说无因而生,就如在太阳之中,忽然出现月亮...,无复烦恼;生死即涅,涅寂灭,无复生死。因此悟入,得证道果。(6)调适道品,中下根人在前法中未入,应观现前一念三千性相不可思议,即是圆心念处(四念处)。一心念,即是一切心念。更以四正勤策发,缘四...

    宋智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32142412.html
  • “随自意三昧”及其当代意义

    一一四)。六祖慧能说:“道由心悟,岂在坐也。”(《坛经》)被《阿含经》称为“一乘道”的“四念处”中,“受念处”、“心念”皆属观心,“心念”尤为四念处的核心,“法念处”内容为观五蕴无我,可以说其大部分...过程“未念、欲念、念、念已”,推量考察心念之生起、泯灭,观念无生、无自性,为随自意三昧观心之要。意思在《随自意三昧·行威仪品》中,通过说明观察其中的“未念心”、“欲念心”二心相,指示:以“无始空破无始...

    程 群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62263770.html
  • 佛法治病的真理---3

    这里边了。因此修身念处,培养起正念,断除对身体的执著,解除心的欲贪、苦恼。修受念处,培养起正念,断除身体对受的执著,解除心的欲贪、苦恼。修心念,培养起正念,断除对心念的执著,解除心的欲贪、苦恼。...任何物。诸比丘!比丘如是于心观心而住。”   通过对心念的观照修习,一位有善根的行者能消除对心的思念的执著。   修法念处断除对法的执著,解除心的欲贪苦恼   “然,诸比丘!比丘如何于法观法而...

    法增比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065184627.html
  • 试论中国佛教伦理的理论基础、基本规范及其主要特征

    基本规范,或者说是践行佛教伦理的重要基础。其中,八正道已说明如上,其余简介如下:“四念处”,又名四念住,即身念处、受念处、心念和法念处。身念处是观身不净;受念处是观受是苦;心念是观心无常;法念处是...回答说:“迷人念佛生彼,悟者自净其心。所以佛言:‘随其心净,则佛土净。’使君!东方人但净心无罪,西方人心不净有愆。迷人愿生东方、西方者,所在,并皆一种。心但无不净,西方去此不远,心起不净之心,念佛...

    李英华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43691590.html
  • 习禅者报告指南

    的形态 (心念)  心的目标 (法念处)  在这种禅修中,有三项事件连续发生。(A)现象的呈现。(B)观察或专注呈现的现象。(C)习禅者知道和体会些什么?  第七个格言是:所有产生的现象需要如此的...

    班迪达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10640106.html
  • 浅谈正念与四念处

    浅谈正念与四念处   廖乐根  绪 言  在原始佛教圣典――《阿含经》中,正念指的就是四念处,即:身念处、受念处、心念、法念处。四念处是极为重要而实用的修行解脱法门。本文根据南传长部经第二十二经―...,“云何为正念?谓比丘内身身观念,精勤方便,正念正智,调伏世间贪忧;外身身观念,内外身身观念,内受、外受、内外受,内心、外心,内外心,内法、外法,内外法法观念,精 方便,正念正智,调伏世间贪忧...

    廖乐根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92650618.html
  • 五门禅概述

    (本)谓此十六胜行中,初四者称为身念处,次四者称为受念处,再次四者称为心念,末四者称为法念处。若依四禅加以分别,则觉喜与令心喜皆居初、二禅;无常行、断行、离行、灭行四者遍于诸禅。其余之息短在初禅;息...一切遍观。” 《坐禅三昧经》中将修行不净观分为三阶层,即初习行,已习行,久习行。此三由浅入深,先作破皮想,再观赤骨等,久久修习,则系心眉间等,观骨的白光遍照,最终进入色界四禅的境界。 ...

    道坚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10652118.html